——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活动(美术学科分会场)在深圳市西乡中学召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推进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和省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课堂教学等路径,11月24-25日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活动在深圳市举行。其中,24日为集中研讨活动,25 日为普通高中 14 个学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本次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讨交流活动美术学科分会场在深圳市西乡中学高中部举行。活动由深圳市美术教研员黄宏武主持。教育部第六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研制组核心成员周凤甫老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审读委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副主编、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理事、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力加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美术教研员钟国荣老师,深圳市宝安教育科学研究院彭茂发院长、黄承华副院长,深圳市西乡中学罗惠权副校长以及来自深圳各区的美术教研员、教师代表出席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是“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美术学科分会场活动首先是三节展示交流课,然后是上课教师教学设计反思分享,最后是专家点评交流。与此同时,活动全程通过网络面向全国直播。
首先由深圳市西乡中学孙铎老师分享展示了教学课题:纪念与象征——实体中的雕塑艺术。孙铎老师以亲手制作的“手握拳”雕塑作品把同学们带到不同的情景之中,使同学们体会到雕塑所传达的精神与力量。极具新意的是,孙铎老师选取了三个特别时期的作品来展开课堂,从中国革命文化下的雕塑作品,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背景下的雕塑作品,再到中国传统雕塑与西方雕塑作品的欣赏,向同学们传达了中华觉醒、复兴再到自信的发展过程。孙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雕塑到底是什么,进而发现雕塑作品的功能与价值,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方面来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温思媚老师分享展示了教学课题: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温思媚老师从雕塑的形态美、体量美与力量美三个维度来引导同学学会欣赏雕塑之美。本课以学生领悟雕塑之美为主,让学生欣赏优秀的雕塑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体验、感受雕塑的美感,通过音频、讨论、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发现、认识、欣赏雕塑美的能力。
深圳实验学校刘维老师分享展示了教学课题:场域与对话——教学课题公共空间里的雕塑。刘维老师通过“被拆掉的雕塑”案例展示来导入课堂,通过同学们在课堂上亲手制作富有特色的作品来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雕塑与日常生活及城市发展间的关系,使同学们逐步了解雕塑所蕴含的人类历史观、文化观,提高同学们对雕塑鉴赏的品味。
课后,三位老师分享了课前准备与课堂中的体会,并向到场的专家教授请教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美术教研员钟国荣老师通过提出:“双新”背景下,美术学科该如何纵向发展?来展开点评。钟老师认为三位教师在本次课堂教学中,不但传承了经典,又同时把传统文化融于当下,把知识从课本转化到现实生活。三位教师的课堂展现出新课程新课标强调的“新”课堂,充分体现出深圳新教师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李力加教授用 “震撼”来形容三位教师课堂,认为三位教师用本次课堂回答了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问题。李教授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把脉美术学科教育,许多思想和观点发人深省。最后,李教授通过一位老教师对小区艺术雕塑作品引发的思考来呼吁全体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用真实情景,把教学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真实问题。
周凤甫老师认为三位老师的课具有一种示范效应与引领性,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美的享受与体验,是深圳作为一个“美育之城”的成果展示。周凤甫老师结合三位老师的课,从对课标的认识与教学实操的角度来对美术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要求老师们深研高中课程标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聚焦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充分展示了示范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做法和经验,发挥了示范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