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及学科评价方式
(一)根据2020修订版新课标的要求,制定高中学段教学计划,拟定:高一年级上学期内容为必修必学体能和运动技能系列田径类,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为体操模块球类运动(大球类)、健康教育模块(也可以贯穿高中三年),高二上学期至高三上学期为运动技能系列球类运动(小球类),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为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必修内容健康教育贯穿整个高中学段,主要以室内课的形式开展,以上安排根据不同年级师生情况灵活做出调整。初三继续探索选项分班教学。
(二)做好选项教学软硬件准备
1.明确选项教学开展流程。选定开展对向(高一或者高二),年级体育教师特长分析(必要情况下教师做出调整或者跨年级教学),利用问卷星制定学生运动项目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并统计结果,结合师生情况、学校场馆场地设施确定可开展的运动项目,体育器材设施补充完善,制定课表、模块教学开展制度,组织开展,反馈修定制度完善选项教学开展。
2.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继续探索选项教学模式和运动教育模式。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从依托主流的、新颖的教学模式,立足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衔接,开展一系列的单项体育赛事,根据调研,决定在第一学期开展班际篮球、年级之间的足球赛,将一系列赛事与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连为一体,将其办成体育节;第二学期开展“校长杯”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每位教师担任一门第二课堂教学,发掘体育教师潜力,根据每个老师特长,结合学校活动课程计划,每位老师自行设计一门活动课。
(四)积极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第一,关于部分上课时间段课程过于集中的问题,提前与教学处、年级教学级长沟通,提出合理调整方案。第二,根据学校场地建设完工情况,根据教训练及中高考情况,调整现有场地资源使用,对部分体育场地加以规划,建设更多的活动区域。
二、活跃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提升师生体质健康
将学校体育教育常态化、普遍化扩大体育活动,将体育活动向外延伸,将学生体育社团与体育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基本的操作方式方法为:“学生自我组织与教师辅助指导”,对具有一定水平的体育社团参加体育竞赛,学校指定专业教师进行赛前集训。工会体育活动方面方面,拟定专门工会体育活动联系人,对工会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施、人员等提供支持。因为疫情原因,活动开展必须与遵从政策导向。
三、健全体育特色队伍制度,促进特色队伍健康发展
(一)健全特色队伍管理制度。继续落实教练员负责制,形成“特色发展中心——体育部——体育组——专业教师”为主线的管理制度。优化专业指导教师配备,合理规划选项分项设置。专业教师负责特色队伍日常训练、运动员管理,场馆设施管理,对于人员变更、器材采购等由教练员提交申请按照学校制度执行。完善的训练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建有完整的学生档案,注重队伍良好队风的引导。拓宽高水平运动队高校招生路径,减少跆拳道招生单招等级证影响。
(二)落实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按照学校体育项目发展思路,体育术科着重发展市高水平运动项目拳击、市传统项目跆拳道、田径。在群众性体育方面,加大普及率较高或开展较为容易的项目发展,如篮球、足球、排球等。拳击力争在省市各级赛事中居于一流水平、跆拳道等力争市区冠军,田径保证市区第一档次。对于普及范围广、参与度高的项目篮球和足球积极参加,并根据学校的要求凡参加的项目都力求拿奖。
(三)优化特色队伍硬件设施。摸排场地器材现状、使用年限,逐步淘汰陈旧器材设施。
四、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初中自2021年初升高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后,国测成绩纳入中招体育考试成绩,占到3分。高中阶段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现已与综评系统联网,体测数据一旦上传教育部体测网,则数据相应进入学生综评系统,成为学生个人学业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我校在国测的组织、实施、数据上报方面,积极动员,如实如期上报,五年来无一事故。自2018年开始我校邀请体测公司来校组织测试,整体比较顺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基础数据采集存在纰漏,档案室学生名单不及时,测试时间过于集中,测试过程严谨性有待进一步规范等。本学期需要及时与年级和各个处室做好沟通,提前确定测试时间,对测试成绩增加公示、签名确认环节。
五、促进体育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业务培训
加强与高校联系,制定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将项目发展与自身素质融为一体,并适时调整,对于项目发展前景较好、教学训练认真的教师,鼓励、支持,相反如某项目发展出现瓶颈或经论证不利于长期开展,将对该项目进行调整,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朝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现有工作室有:初中教学领域 朱务生、高中教学领域 孙超、运动竞赛管理 王大磊、曾晓波。本学期发挥示范教研组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校级交流合作,促进教研活动开展。在体育专业技能大赛中争取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探索,形成一门校本教材。
六、健全场馆管理制度,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器材室、各体育功能场馆专门管理人员,定期对场馆进行检查、维护,对器材需求、损耗做好申报、登记,每学期汇总审核登记在册。将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制度化,制定并在明显位置张挂场馆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守则、使用人员守则等。申报采购体育书籍、报刊,在体育场所张贴或悬挂体育文化标识,在体育馆楼道或健身场所规划制作荣誉墙,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配合学校后勤服务中心,重点做好高中体育馆顶棚维修,高中看台篮球场地规划。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